体育产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系统,横跨多个行业,产业参与者众多,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括赛事运营、场馆运营和体育营销三部分,各个环节之间均有着双向联系,互相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环节的发展。作为核心环节之一的场馆运营起到了基石般的作用,场馆的发展对整个产业链的顺利运行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承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体育场馆的建设、完善和发展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则显得极为重要。体育场馆是进行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身体锻炼的专业性场所,主要有体育场(室外)和体育馆(室内)两类;场馆是体育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依托,其重要性就相当于电影院之于影视产业,能够有效的发展用户和极大的提升商业价值,因此体育场馆的升级、完善和发展能够助力体育产业更好的发展。
体育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2万亿元,增加值为7811亿元。从名义增长看,总产出比2016年增长15.7%,增加值增长了20.6%。
资料来源:体育总局
二、体育馆发展现状分析
体育场馆是进行体育锻炼和比赛的主要场所,是体育赛事运营的重要载体,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供给公共体育服务、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改善民生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场馆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体育场馆数量、规模双增长。近年来我国重视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地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分析,2017年我国体育场馆数量达到195.7万个,体育场馆服务规模达到1338.5亿元,反映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快速蓬勃的发展势头。
资料来源:体育总局
资料来源:体育总局
近年来,我国体育场馆、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增长速度达94.7%,反映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快速蓬勃的发展势头。2017年,我国体育场馆建设规模达到459.6亿元,相比2016年翻了一番。
资料来源:体育总局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三、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土地供应结构失衡,体育场馆建设重大轻小
大型体育场馆多为承办大型体育赛事而建,政府高度重视,且多建设在城市郊区,土地供应基本能够得到保障。而中小型体育场馆由于多为群众性健身体育场馆,选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土地供应严重不足,使得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用地无法保障。
2、场馆建设严重依赖财政资金,后续财政保障乏力
2011年,全国体育系统新建体育场地资金来源中,59%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性资金。在体育场馆运营方面,国内大多数体育场馆为差额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政府财政拨款十分有限,难以保障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行。
3、体制机制不活,运营发展受限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只能用于体育、文化以及其他公益性活动,不能用于其他方面的运营,造成体育场馆的运营范围过于狭窄。此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束缚了场馆经营的灵活性,编制管理也导致人员流动不畅,冗员过多。
4、运营管理水平较低,体育场馆闲置较为严重
体育场馆内部未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和运行控制标准,国家层面的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和体育场馆服务保障标准等亦未出台,其运行难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多数体育场馆在没有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的情况下亏损运营,场馆运营收入低导致资源闲置较为严重。
5、国内的许多体育场馆仍然存在利用率不高、经营效益不佳的问题
体育场馆的基础功能就是为居民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健身、运动和比赛的场所,但是国内超过一半的体育场馆平均每周去的人数少于500人次,每周去的人数超过5000人次的场馆占比不到10%(只有8.2%),场馆的整体利用率不高,除了偶尔组织一些大型赛事或者比赛活动之外,一周内大多数时候几乎无人使用处于闲置状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我国体育馆建设前景展望
1、体育场馆运营市场规模上升空间较大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运营在产业结构中占比约2%,而同期美国的数据为7%,与美国相比我国体育场馆运营市场上升空间较大。按照“46号文”提出的目标,2025年我国体育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以美国产业结构中运动场馆占比7%计算,届时我国场馆运营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3500亿元。
2、体育场馆功能、类型日趋多元化
体育场馆建设越来越多地考虑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层的特殊需求,如针对高收入阶层的娱乐性体育场地,适合都市年轻人的娱乐健身一体化体育设施,满足女性需要的健身健体中心等。此外,运动项目的多元化导致体育场馆日趋多元化,新类型场馆越来越受到不同体育爱好群体的追捧。
未来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可以朝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升级硬件设施,增强场馆适用性与功能多样化
大型的体育场馆除了在有活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满足运行需要,平时的日常维系也会消耗巨大的能量。费城老鹰队主场外围就铺满了太阳能板,能够维持该场馆所需能量的30%,极大地减少了能耗。
(2)创新软件服务,提升使用效率与观赏体验
如今智能化体育场馆的说法越来越盛行,一些大型的体育场馆纷纷改善自身球馆的技术与设备水准。
NBA于2013年9月5日宣布,从新赛季开始,所有球队主场都将安装SportVU多镜头追踪系统,从而使得教练、球员以及球迷能够更加专业、深入地了解这高水准的篮球联赛,这项技术能够跟踪并且记录球员的每个动作细节,测出身体的承受力,也可以帮助裁判更好的进行吹罚。
(3)完善经营模式,体育场馆经营活动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并存
体育场馆的运营以承办大型体育活动为主,而其经济效益与项目种类的多样性有着直接关系。美国体育场馆的经营内容体现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并存”的特点,经营结构比较完善,不仅注重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而且还提供康复理疗健身咨询、按摩、桑拿、美容以及餐饮服务。
(4)深入开发体育场馆商业价值
体育场馆在建设完成之后,场馆的附加价值也会逐渐凸现出来,这些附加价值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其冠名权、商业赞助权以及广告开发等方面。以场馆冠名权为例,国外的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将其冠名权作为一项无形资产来换取商业价值了,近几年来,国外的体育场馆商业冠名权的时限都比较长,远长于中国的情况,并且每年的冠名费也要远远高于中国。据估计,全球体育场馆冠名权市场的约75%都由美国占据。
体育场馆冠名权的发展与每个国家的体育产业(尤其是职业、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相关。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其比赛的观赏性越能得到保证,使得场馆的无形价值得以提升,相应的冠名费也就越高。